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RFLP)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RFLP)

RFLP介紹:

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此技術是於1984年英國科學家Alec Jeffreys在研究遺傳性疾病期間發展此技術,Jeffreys分析透過DNA序列重複之現象,證明遺傳性之關聯及個體差異,即為知名串聯重複 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s),其發現此現象皆存在於所有人類身上但會因個體差異導致長度及重複的次數皆不相同。另外,Jeffreys亦很快發現到這樣的變異性可以用來建立個人化之辨識,他稱之此技術為遺傳指紋分析(genetic fingerprinting). 此技術很快的被利用來做鑑定科學技術。

原理:

RFLP為酵素辨認並瞄準特定序列之DNA並進行剪切之過程,這些酵素識別位點一般為四到六個鹼基對。使用限制酶內切酶切開DNA片段可用電泳方式確認切開後之片段的DNA長度。例如,如果有在脫氧核糖核酸範例重複發生 GAGC 的一個短的順序。 認可 GAGC 順序的限制核酸內切酶剪切脫氧核糖核酸在 GAGC 模式的每重複。

應用: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片段長度多態性)已被廣泛用於基因組遺傳圖譜構建、基因定位以及生物進化和分類的研究。RFLP是根據不同品種(個體)基因組的限制性內切酶的酶切位元點堿基發生突變,或酶切位元點之間發生了堿基的插入、缺失,導致酶切片段大小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可以通過特定探針雜交進行檢測,從而可比較不同品種(個體)的DNA水平的差異(即多態性),多個探針的比較可以確立生物的進化和分類關係。不同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基因組DNA後,所切的片段類型不一樣,因此,限制性內切酶與分子標記組成不同組合進行研究。常用的限制性內切酶一般是HindⅢ,BamHⅠ,EcoRⅠ,EcoRV,XbaⅠ,而分子標記則有幾個甚至上千個。分子標記越多,則所構建的圖譜就越飽和。構建飽和圖譜是RFLP研究的主要目標之一。